近日,“成都市試點取消中考”的消息在網(wǎng)絡上沸沸揚揚,引發(fā)眾多家長熱議。然而,據(jù)成都市教育局的回復,這是對貫通培養(yǎng)改革的誤讀。

據(jù)悉,近期成都市教育局公布的一項改革——自2025年起,探索開展小-初-高12年貫通式培養(yǎng)改革試點,該試點是在國家規(guī)定學制、課程和教材基礎上,探索小學、初中、高中12年一貫制或初高中6年一貫制人才培養(yǎng)模式,打破學段壁壘,面向全體學生,不搞選拔掐尖,實現(xiàn)課程體系、素養(yǎng)培育、教學資源、師資力量等方面的有效銜接和貫通培養(yǎng),探索從“育分”向“育人”轉變。首批參與試點的學校共8所。為何一項旨在通過試點推動教育發(fā)展的改革政策,會被如此誤讀?
首先,從規(guī)模上看,此次試點范圍極小,僅涉及8所學校,遠非全市范圍內的中考制度取消。 其次,改革的核心在于探索更科學、連貫的人才培養(yǎng)模式,而非簡單地取消考試。況且,參與貫通班試點的學生可以不參加中考,也可以中途退出后參加中考,學校會充分保障學生的就學權益。但這一改革,與所謂“試點取消中考”并無直接關聯(lián),更是與全面取消中考有著本質區(qū)別。
這種誤讀之所以產(chǎn)生并迅速傳播,背后有著復雜的社會心理因素。一方面,它反映了公眾對教育改革的熱切期待。當前的教育評價體系相對注重分數(shù),學生和家長都承受著巨大壓力,不少人渴望一種更為科學、全面的評價方式;另一方面,也暴露出公眾對教育政策理解的簡單化傾向。不少人習慣于“非此即彼”的二元思維,忽視了教育改革的復雜性和系統(tǒng)性。
教育改革不僅僅是取消一項考試那么簡單,而是需要構建與之相適應的課程體系、教學方法和評價標準。貫通培養(yǎng)改革的目的在于構建“全鏈條育人”新生態(tài),絕非簡單的“免考”二字所能概括。它是通過教育結構的系統(tǒng)性重構,實現(xiàn)從“知識傳授”到“全面發(fā)展”的育人模式轉換。
改革的核心是育人而非免考。此次被誤讀的貫通培養(yǎng)改革,本質上是育人方式的革新。
改革包括育人方式改革,構建與實施貫通式培養(yǎng)相適應的課程體系,形成人才成長的多路徑發(fā)展圖譜,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發(fā)展個性興趣;教學方式改革,采用項目式學習、跨學科主題學習等教學模式,引導學生自主學習、合作探究;評價方式改革,建立貫通式學生多元評價體系,除學業(yè)成績外,全面關注學生學習過程、實踐能力、創(chuàng)新思維、身心健康等綜合素養(yǎng)的提升。而這些改革舉措,遠比比“取消中考”四個字豐富和深刻。
需理性看待教育改革的復雜性。教育評價改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,需要系統(tǒng)謀劃、穩(wěn)步推進。任何一項教育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,需要經(jīng)過反復試點驗證、不斷完善。正如成都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所說,“當前推行的貫通培養(yǎng)試點是一項人才培養(yǎng)模式的改革探索,不影響全市中考制度的正常實施”,并呼吁廣大家長和學生勿信謠、傳謠。
教育改革之路從來都不是坦途。但唯有堅持正確的育人方向,不被噪音干擾,才能最終建立起符合時代要求、利于學生全面發(fā)展的教育體系。這既需要教育部門的努力,也需要全社會的理解和支持。
來源:紅網(wǎng)





 
					   掃一掃分享本頁
                     掃一掃分享本頁
                     

 
									 
									 
									 
									 
									 
									 
									 
									 
									 
									 
									 
									 
									 
									 
									 
									 
									