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欣賞莫采摘,別讓“順手摘果”摘掉公共精神

2025-10-22 14:50:06 作者:川山行

秋意濃、金柿墜,北京地壇公園的秋天本是一幅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動人畫卷,但許多市民和游客卻將這里當成“免費果園”,肆意采擷,公園內(nèi)出現(xiàn)長桿揮舞、樹枝斷裂、青果滿地的景象。他們不但無視公園明令禁止采摘的規(guī)定,更不顧農(nóng)藥殘留、公共安全等風險?!绊樖侄选薄笆炝瞬徽矤€了”的強行辯解,聽似合理,實則暴露了他們對公共規(guī)則的漠視。

摘果子豐收攝影圖片-摘果子豐收攝影作品-千庫網(wǎng)

地壇公園管理方表態(tài)明確:破壞公園樹木及果實等公共財產(chǎn)屬于違法行為,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;構(gòu)成犯罪的,還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?!冻鞘芯G化條例》中也明確規(guī)定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損壞城市樹木花草和綠化設施。法規(guī)在前,豈能將“順手”當成借口?“順手牽羊”又豈可“理直氣壯”?

我們是否正在失去對“公共”的敬畏?公共空間,是否可以被隨意占有?公共資源,是否可以被個人“合理化”攫?。?/p>

地壇的柿子樹,只是冰山一角。放眼望去,類似現(xiàn)象并不鮮見:小區(qū)綠化帶被開墾成私家菜園;公共長椅被占為晾曬場;共享單車被私藏上鎖;景區(qū)古樹被刻下“到此一游”;甚至圖書館的書籍、辦公室的紙筆,也常在“順手”中流失。這些行為背后,都藏著一種模糊的邏輯:“沒人管”“大家都這樣”“反正不歸我,不用白不用”??烧沁@種法不責眾、小惡無妨的心理,點滴蠶食著民眾對公共規(guī)則的尊重。

“公共”二字,意味著共享、共治、共護,重逾千鈞。它不是無主之地,而是所有人共同托舉的文明空間。公園的樹是生態(tài)景觀,是留給下一代的綠色遺產(chǎn);公共設施是依靠財政支持、經(jīng)政府投入建設、供全民共享的成果。若將“公”視作“空”,把“共”當作“無”,公共秩序可能會逐漸瓦解。

更值得警惕的是,這種“去公共化”的思維,正在侵蝕更深層的社會契約。地鐵車廂里外放視頻,理由是“我聽我的”;禁煙區(qū)吞云吐霧,辯解“就抽一口”;排隊時插隊,聲稱“趕時間”……這些看似微小的越界,實則是對公共邊界的一次次試探。當每個人都為自己開綠燈,紅燈便失去了意義;當“我”無限膨脹,“我們”便悄然消解。文明社會,從不是僅靠法律兜底,還要靠每個人心中的“公共”精神擎旗。

守護公共空間,不在遠方,就在舉手之間。路過柿子樹,駐足欣賞,不伸手采摘;看見破壞行為,敢于善意提醒,不冷漠旁觀;帶孩子游園時,主動講述“只賞不摘”的意義,把尊重公共的精神種進下一代心里;發(fā)現(xiàn)違規(guī)采摘或破壞現(xiàn)象,撥打公園舉報熱線,用行動支持管理。每一個“不采摘”的選擇,都是對規(guī)則的尊重;每一次“我來管”的擔當,都是對公共精神的滋養(yǎng)。

地壇的柿子,不該成為“誰搶到歸誰”的戰(zhàn)利品,而應是“誰路過誰欣賞”的城市禮物。從一顆柿子開始,守公心,護共治,重拾對“公共”的敬畏。

來源:紅網(wǎng)

責任編輯:王立釗

掃一掃分享本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