慎防職業(yè)培訓陷阱,別讓“先學” 成“先債”

2025-10-22 14:50:05 作者:羅鑫

近日,職業(yè)培訓市場出現一些“先學后付”模式,在實踐中已演變?yōu)槔_學員的“先學后債”。

“副業(yè)培訓陷阱”怎么破?--阜寧日報

這絕非普通消費糾紛,其本質是培訓機構與第三方貸款平臺的深度捆綁。在此模式下,學員在簽署合同時常被隱瞞分期貸款的性質,名為“先學后付”,實質是學生通過貸款交付學費,仍是“先付后學”。業(yè)內人士透露,一些培訓機構與第三方貸款平臺達成合作,貸款平臺可從中收取學費的30%。但培訓機構故意隱瞞關鍵信息,使學員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欠下貸款。

在這種模式驅動下,培訓機構為快速回籠資金,并做大學員規(guī)模,教學重心徹底從育人向斂財傾斜,學員的“未來收入”與“個人信用”被異化為可預期的現金流,其身份也從教育消費者淪為了被收割的“金融資產”。

此種異化會帶來雙重危害。一方面,它深刻侵蝕職業(yè)培訓的育人本質。在這種與金融深度綁定的模式下,培訓機構為支付高昂的渠道傭金,并追求快速的現金流回報,必然將重心偏向營銷獲客,同時極力壓縮教學成本,以低成本的錄播課取代高質量的互動教學,技能提升的嚴肅性讓位于用戶數量的增長;另一方面,它不僅踐踏社會公平,更預設維權壁壘。其主要目標群體是缺乏經驗的大學生和轉行求職者,他們憑借技能改變命運的樸素愿望,反而成為被利用的切入點。當學員試圖退出時,往往面臨合同主體復雜、舉證困難、維權成本高昂的多重困境。最終,“憑技能贏得未來”的希望之路,被偷換為“債務禁錮”的生存陷阱。

對此行業(yè)生態(tài),須監(jiān)管、治理與防護三管齊下。監(jiān)管層面須實施穿透式監(jiān)管,明確要求培訓機構披露貸款屬性與風險,并對“包就業(yè)”等承諾建立剛性兌付的追責機制;治理層面則需重塑行業(yè)評價標準,將學員真實就業(yè)質量、薪資漲幅等硬指標納入考核,引導資本流向教學實效強的優(yōu)質機構;防護層面可通過普及金融常識、剖析典型案例,重點提升大學生和轉崗人員等群體的風險防范意識,進而增強其對“培訓貸”套路的辨識力,使其對“邊學邊賺”的誘餌保持警覺。

職業(yè)培訓本是社會流動的階梯,絕非資本逐利的賭場。唯有正本清源,守住教育初心,才能使“先學后付”名實相符,讓每一個普通人的夢想依靠實學實干得以實現,而非墜入“先學后債”的深坑。

來源:紅網

責任編輯:王立釗

掃一掃分享本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