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上海交通大學一教授表示,養(yǎng)老規(guī)劃的核心是“時間杠桿”。該教授以三胞胎為例進行說明:假設年化收益率為8%,10歲起每年存1萬,持續(xù)6年,到65歲時賬戶余額可達344萬;16歲起每年存1萬,連續(xù)9年,最終余額為293萬;25歲起每年存1萬,連續(xù)40年,最終僅280萬。據(jù)此,該教授指出“越早啟動,復利效應越驚人,20多歲應投資較大比例的權益類資產,借助年化收益積累財富”。
乍看這一專家建議,似乎頗具前瞻性,畢竟能為孩子未來積累可觀財富。然而,深入審視社會現(xiàn)實便會發(fā)現(xiàn),此建議全然基于主觀臆想。對于普通民眾而言,養(yǎng)育孩子本身就是沉重負擔,哪有余力為孩子儲備養(yǎng)老資金?這無疑是典型的“站著說話不腰疼”。
再者,十歲就為孩子籌備未來養(yǎng)老資金,對孩子的拼搏奮進并無益處。父母的責任在于將孩子撫養(yǎng)成人,而非包攬其未來養(yǎng)老。這并非對孩子缺乏關愛,而是不應過度承擔這份責任。父母過度為孩子的未來兜底,只會削弱孩子青春拼搏的動力。孩子未來的養(yǎng)老,理應依靠自身青春奮斗來承擔,如此方能激發(fā)潛能,綻放青春光彩,鑄就精彩人生。
此外,這樣的建議,可能只對富人有益處?;蛟S在專家眼中,一年一萬元并非巨款,但對于普通家庭來說,掙錢殊為不易,且這一萬元在現(xiàn)實中有諸多必要用途。
養(yǎng)老事業(yè)關乎全民福祉,作為金融領域的專家,理當提出切實可行的真知灼見。這需要基于兩個前提:其一,依據(jù)中國實際國情,不切實際的建議猶如空中樓閣,實效不大;其二,多從普通民眾角度出發(fā),讓廣大群眾養(yǎng)老無憂才是根本。這是專家應盡的責任擔當。若總是憑借想象炮制成果,只能讓富人汲取滋養(yǎng),實在有負專家的職責。
時代發(fā)展離不開專家的智慧,人民幸福需要專家的助力。但我們所需的并非不切實際的空頭理論家、主觀想象家,更非諂媚富人之輩。我們期望的是能為普通百姓帶來實實在在利益與福祉的務實專家。
建議10歲開始存養(yǎng)老錢,既未體諒普通群眾的艱辛,也忽視了一代人應肩負的責任,“站著說話不腰疼”,實乃不折不扣的餿主意。
來源:紅網 作者:殷建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