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多少人了解身邊的應急避難所?

2024-01-24 14:11:14 作者:范榮

20240124100100207-90-32a01.jpg

統(tǒng)籌布局推廣“安全應急小屋”、探索“平急兩用”多元設施轉(zhuǎn)換……北京市兩會上,代表委員就如何提高城市韌性積極建言獻策。

所謂安全應急小屋,通俗理解就是應急避難場所。稍加留心不難發(fā)現(xiàn),它們就在我們身邊。比如,學校、郊野公園以及消防警務站等,一般都有應急避難標志。這些設施日?!捌狡綗o奇”,但大多儲備有一定量的食品、物資、小型應急通信設施等,一旦遇上緊急災害,便可迅速化身避難救援的“安全島”。去年“23·7”極端強降雨發(fā)生后,房山、門頭溝兩地建起了一批安全應急小屋,屋內(nèi)裝有發(fā)電機、凈水設施、衛(wèi)星通訊設備等,可實現(xiàn)村落“電不斷、水不停、通信暢”,有力保障救援順暢進行,大幅縮短應急救災的響應時長。

作為“平急兩用”模式的典范,安全應急小屋助力提升城市韌性,值得推廣。尤其這些年,極端天氣頻頻鬧災,也讓大家愈發(fā)深刻認識到這份安全感和確定性的重要。目前,包括北京在內(nèi)的許多城市,都已將韌性理念寫入政府工作報告,融入到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。具體來看,“韌性城市”牽涉面廣,并無固定模板,需要因地制宜,但盤點各地舉措,在硬件層面完善應急避難設施建設,加固城市抵御災害的第一道防線,都被不約而同提及。說起來,這項工作很多時候也屬于“隱功”,在城市如常運轉(zhuǎn)時往往被忽略,但做沒做、做得好不好,一旦遇到極端情況,便會完全暴露出來。

“寧可備而不用,不可用時無備?!痹鰪姵鞘许g性沒有完成時,只有進行時。建立健全“平急兩用”資源常態(tài)化儲備,除了相關部門要牽頭行動,也呼喚多方力量積極投入。有人大代表提出,整合資源讓社區(qū)成為韌性單元,頗具啟示意義。社區(qū)和村莊既是社會管理的基本單元,也是城市綜合防災的前沿陣地。依托于這種治理格局,整合各類防災空間資源,該更新更新,該儲備儲備,將韌性措施與基層力量結(jié)合起來,總能碰撞出智慧火花。在這個過程中,提高公眾的避險意識和能力、加強城市應對突發(fā)事件應急演練等,亦是提升城市韌性的有效途徑。

推廣應急安全小屋,是韌性城市建設的一個小切口。以此為契機,更多因地制宜、積極探索,我們生活的家園在未知風險面前才更有“免疫力”。

(來源:北京日報)

責任編輯:陳平

掃一掃分享本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