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坦農業(yè)技術合作結碩果

2021-04-08 11:04:57

中國援坦桑尼亞農業(yè)技術示范中心的專家和當?shù)剞r戶一起清除稻田里的雜草。

中國援坦桑尼亞農業(yè)技術示范中心供圖

玉米、水稻和木薯是坦桑尼亞主要糧食作物。近年來,中國農業(yè)科研機構和企業(yè)與坦方積極開展農業(yè)合作,通過推廣農業(yè)技術、分享農業(yè)發(fā)展經驗,帶動坦方提升了相關作物的農業(yè)生產率和土地產量,提升了當?shù)剞r民的收入,為坦桑尼亞農村減貧與農業(yè)發(fā)展作出貢獻。

騎上摩托車推廣新技術

在坦桑尼亞莫羅戈羅省的鄉(xiāng)間,活躍著一批農業(yè)技術推廣員,他們走村串戶介紹玉米增產技術,很多人成了田間地頭的“大紅人”。

“不管路多遠多難走,我要訪遍每個村子的每一個種植戶,讓他們學到中國農業(yè)技術。”當?shù)剞r業(yè)技術推廣員喬弗里·魯塔希瓦騎著一輛嶄新的摩托車,心里樂滋滋的。他騎行的摩托車是獎來的。不久前,他和9名同事被評為中坦合作“小技術大豐收”項目的最佳農業(yè)技術推廣員,每人獲得了一輛摩托車。

2011年,中國農業(yè)大學李小云教授團隊來到莫羅戈羅省,與省政府、坦桑尼亞蘇科因農業(yè)大學開展合作。針對當?shù)厝鄙俜柿?、管理粗放的情況,團隊鉆研出一套玉米增產技術,通過合理密植、間苗、中耕除草保墑等精耕細作模式,在低成本的基礎上實現(xiàn)了糧食增產。團隊還培訓了一批本地農業(yè)技術推廣人員。

“這么簡單的方法就能讓玉米增產?”剛進培訓班時,魯塔希瓦心里打鼓,直到他親眼看到了中國專家團隊管理的示范田:井井有條的田壟上,結出的玉米棒子很大,顆粒堅實飽滿。“我們大開眼界,簡直難以置信!”

培訓結束后,魯塔希瓦負責到4個村子進行推廣。一些村民嘗試了新方法:播種保證固定距離,按時除草松土,保持土壤濕度……結果,每英畝的收成比過去多了幾倍。精耕細作,玉米產量就會增加,小技術實現(xiàn)大豐收,農民的參與熱情頓時高漲。“看到村民們頓頓都能吃飽‘烏咖里’(當?shù)赜衩酌媸称罚械倪€搬進了磚瓦房,我的心里別提有多高興!”魯塔希瓦說。

截至2019年,當?shù)?500多家農戶接受了玉米密植增產技術培訓,試驗村拓展到十幾個,玉米產量平均提高2到3倍。莫羅戈羅省省長羅阿塔·薩納雷表示,玉米是該省的第二大作物,中方選擇玉米密植增產技術作為推廣項目,非常契合當?shù)匦枰?,參與農戶明顯增收,應推廣到更多農戶中去。

舍棄老辦法產量翻一番

莫羅戈羅省達卡瓦鎮(zhèn)附近,當?shù)剞r民在中國援坦桑尼亞農業(yè)技術示范中心的指導下,采用水稻高產技術,實現(xiàn)了大幅增產。依托靠近河流的灌溉優(yōu)勢,達卡瓦鎮(zhèn)水稻種植頗具規(guī)模,形成了“萬畝糧田”。

村民朱馬·馬昆杜西常到示范中心聽課學習,也常到示范田觀摩。但是兩個水稻季過去了,馬昆杜西還是用靠天吃飯的老法子。示范中心專家李賢輝主動找他交流,了解到馬昆杜西心里的顧慮:“我就是擔心,單獨育苗花時間,在空田里施肥太浪費,請人栽秧成本又高。賠本了怎么辦?還是老法子穩(wěn)妥。”

為了說服馬昆杜西,示范中心專家提議他留出兩塊田做試驗田,嚴格執(zhí)行秧田平整、起壟、播種以及施用底肥、拉繩插秧、肥水管理、除草除雜等步驟。稻谷收獲時現(xiàn)場稱重,如果低于原來產量,示范中心負責補償差額。

5個月后,稻谷收獲。村民們共同見證,馬昆杜西那兩塊試驗田的稻谷產量比之前翻了一番多!馬昆杜西心服口服:“這些方法看起來復雜,實際上講科學、有規(guī)律。前期打好基礎,后期管理輕松,產量增加了,我家的收入也提高了。”

多年來,示范中心還舉辦“中國農業(yè)技術惠坦行”,到桑給巴爾、濱海省、姆旺扎省、姆貝亞省和希米尤省等地區(qū)推廣高產技術,在每個省定點建設高產示范樣板,定期開展技術培訓,讓更多農戶受益。

濱海省魯菲吉地區(qū)的農戶米圖羅專程到示范中心請教,和中國專家結下了深厚情誼。“使用育苗移栽技術后,我家的水稻產量馬上就上去了。中國專家非常熱情,雨季到來前還特地上門指導。”米圖羅說,稻谷產量是當?shù)仄骄a量的數(shù)倍,從前7英畝地只能勉強支撐家里開銷,現(xiàn)在收入有了富余,生活變好了。米圖羅加大了投入,把農場擴大到100英畝,吸引了很多當?shù)剞r民前來參觀學習,他還主動講解水稻高產技術。在他的帶動下,周邊很多種植戶的水稻產量都實現(xiàn)了翻番。

產業(yè)一條龍惠及更多人

木薯種植大戶阿道夫·內耶布拉擁有一片超過100英畝的農場。過去木薯產量不高,要生長一年才能收獲,他種得不多。自從中企帶來新的種子和肥料后,他地里的木薯收成一次比一次高。內耶布拉決定擴大木薯種植面積,“算下來,一年能增收七八萬美元呢。”內耶布拉還買了拖拉機,“下一步,我除了繼續(xù)擴大種植面積,還準備購買木薯干的加工設備,延長產業(yè)鏈,讓更多人吃上我們種的木薯和木薯制品,將來希望有機會出口到中國去。”

2017年,中企時代集團發(fā)起坦桑尼亞國家木薯試點項目,以加工、生產、出口一條龍服務的木薯工業(yè)園為中心,形成“農戶+農場+工業(yè)加工”為一體的大型農業(yè)產業(yè)合作項目,造福超過50萬名當?shù)剞r民,為坦桑尼亞農業(yè)現(xiàn)代化注入新的活力。

坦桑尼亞農業(yè)出口加工區(qū)有限公司負責人馮瑛丹介紹,當?shù)啬臼矸N子產量低,生長周期長,導致種植成本高,難以符合商業(yè)化需求。公司引進和推廣高產木薯種子后,每英畝產量可達20至25噸,種植時間僅為7個月。目前,高產木薯種子種植面積超過3萬英畝,預計2022年可推廣到7萬英畝,公司還同時推廣木薯與大豆套種技術,惠及上萬名農戶。

公司總經理凡登杜爾是來自荷蘭的木薯專家,常常和中坦兩國的同事一起走訪田間地頭,開辦講座培訓,向村民介紹新的農業(yè)技術。“我們的工作非常有意義,能讓當?shù)卮迕駥W到技術,增加收入,這就是農業(yè)研究的重要意義。”凡登杜爾說。

為幫助農民打開銷路,公司與坦桑尼亞地方政府以及17家農民合作社合作,推廣木薯干產品出口加工標準,并開設收購基地,讓當?shù)啬臼泶笠?guī)模進入國際市場成為可能。

坦桑尼亞蘇科因農業(yè)大學教授魯塔特拉說,中國推廣的農業(yè)項目因地制宜,適合坦桑尼亞農村實際條件,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當?shù)剞r民參與。“中國經驗不僅帶來新的種植技術,也帶來了新的合作模式”。

掃一掃分享本頁